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支气管肺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易感性、环境致癌物暴露、慢性炎症刺激、基因突变积累及免疫逃逸等因素有关。支气管肺癌是肺部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与BRCA1、EGFR等基因遗传变异相关。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或DNA修复功能缺陷,增加肺癌易感性。有家族史者需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早期发现可提高生存率。
长期接触烟草烟雾、石棉、氡气等致癌物质是主要诱因。烟草中含有的苯并芘、亚硝胺等化合物可直接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职业暴露人群应加强防护,减少致癌物吸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肺部慢性炎症疾病可能诱发癌变。持续炎症反应会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引起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控制基础肺部疾病有助于降低肺癌风险。
TP53、KRAS等驱动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这些突变可能由环境因素触发,也可能随年龄增长自发产生。靶向治疗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类型发挥作用。
肿瘤细胞通过PD-L1表达等途径逃避免疫监视。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会促进肿瘤生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阻断这一过程,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预防支气管肺癌需综合干预,包括戒烟、避免职业暴露、接种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确诊患者应接受规范化治疗,根据病理类型和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方案。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