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中枢性尿崩症需与肾性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疾病相鉴别。中枢性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分泌或释放不足导致的多尿、烦渴症状,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区分。
肾性尿崩症与中枢性尿崩症症状相似,但病因不同。肾性尿崩症是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所致,可能由遗传性基因突变或获得性肾小管损伤引起。患者同样表现为多尿、低比重尿,但加压素治疗无效。可通过禁水-加压素试验鉴别,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注射加压素后尿量减少,而肾性尿崩症无反应。
精神性烦渴患者因心理因素导致过量饮水,引发多尿症状。与中枢性尿崩症不同,其血浆渗透压和血钠浓度通常偏低,禁水试验后尿渗透压可升高。患者饮水习惯异常、夜间症状减轻等特点有助于鉴别,必要时需结合心理评估。
糖尿病也可出现多尿症状,但属于渗透性利尿。患者血糖明显升高,尿糖阳性,尿比重增高,与中枢性尿崩症的低比重尿不同。通过检测血糖、尿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可明确诊断,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饮、体重下降等典型表现。
高钙血症可抑制抗利尿激素作用,导致多尿。病因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患者血钙水平升高,可能伴有骨痛、消化系统症状。与中枢性尿崩症的鉴别需结合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纠正高钙后多尿症状可改善。
长期低钾血症可损伤肾小管功能,引起多尿。常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利尿剂滥用等。患者血钾降低,可能伴肌无力、心律失常。通过电解质检测和病因筛查可与中枢性尿崩症区分,补钾治疗后肾浓缩功能多可恢复。
怀疑中枢性尿崩症时需完善禁水试验、血浆渗透压、磁共振垂体检查等。日常应注意记录尿量、监测体重变化,避免脱水。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定期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若出现头痛、视力改变等垂体占位症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