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泵运动的作用有哪些

5368次浏览

赵蕾 副主任医师

赵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踝泵运动主要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缓解下肢水肿、增强踝关节灵活性、辅助术后康复等作用。

1、促进血液循环

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动作,能够有效刺激小腿肌肉收缩,挤压静脉血管,帮助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脏。这种机械性挤压作用可改善静脉瓣膜功能,减少血液淤滞,尤其适合长期卧床或久坐人群。对于存在轻度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规律进行踝泵运动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2、预防血栓形成

踝关节的规律性背屈和跖屈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概率。在骨科术后、产后等血栓高风险期,踝泵运动是重要的物理预防措施。临床研究显示,配合压力梯度袜使用时,血栓预防效果更显著。

3、减轻水肿症状

运动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压力能促进组织间液回流淋巴系统,对妊娠期、长途飞行后出现的生理性水肿有明显缓解作用。对于淋巴水肿患者,医疗人员常将踝泵运动纳入综合消肿治疗方案,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症状加重。

4、增强关节活动度

持续性的踝泵运动可维持关节囊及周围韧带弹性,预防踝关节僵硬。对于踝关节扭伤恢复期患者,渐进式踝泵训练能改善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背屈和跖屈功能。运动员通过负重踝泵练习还能提升踝关节稳定性,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5、加速术后恢复

在下肢骨折、关节置换等手术后,早期开展踝泵运动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康复医学指南建议,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低强度踝泵训练,配合冷敷和抬高患肢,可有效控制术后肿胀疼痛。但需根据手术类型调整运动幅度和频率。

进行踝泵运动时建议穿着宽松衣物,保持每分钟15-20次的节奏,单次训练持续5-10分钟,每日重复3-5组。运动中出现疼痛或皮肤颜色改变应立即停止,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保护。长期卧床者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可结合气压治疗等物理疗法增强效果。日常可搭配低盐饮食和适度步行,进一步提升下肢循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