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血小板压积低可能与血液稀释、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破坏增多等因素有关。血小板压积是反映血小板在血液中体积占比的指标,降低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或大量输液可能导致血液稀释性血小板压积降低,通常无出血倾向。这类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动态监测血常规观察变化,避免过度补液。
长期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会影响巨核细胞成熟,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伴随乏力、舌炎等症状,需通过血清维生素检测确诊。可遵医嘱服用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补充剂。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会使血小板被过度破坏,可能伴随皮肤瘀点、鼻出血。需通过骨髓穿刺排除其他血液病,常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控制免疫反应。
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伴随感染、贫血症状,需通过骨髓活检确诊。可选用环孢素软胶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促进造血。
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脾大会加速血小板破坏,可能伴随腹水、脾区疼痛。需通过腹部超声评估脾脏体积,严重时需考虑脾切除术或服用阿伐曲泊帕片改善血小板生成。
发现血小板压积降低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使用。日常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但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指标变化。若伴随出血倾向或持续下降,需及时至血液科完善骨髓穿刺、自身抗体等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