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脑缺氧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因素、病理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脑缺氧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部分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或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或细胞利用氧的效率降低。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轻度慢性缺氧症状,如运动耐力下降、易疲劳等。建议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
长期处于高原地区或密闭空间可能导致环境性缺氧。高原缺氧常伴随头痛、心悸等症状,密闭空间缺氧则多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建议高原居住者逐步适应海拔变化,密闭空间需保持通风换气,必要时可使用制氧设备改善供氧。
剧烈运动、过度换气或屏气行为可能引发暂时性缺氧。运动员在无氧运动中可能出现短暂黑朦,潜水爱好者可能因憋气过久导致晕厥。建议运动前充分热身,掌握正确呼吸节奏,潜水时严格遵守安全守则,避免单独行动。
颅脑损伤、颈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呼吸中枢或压迫气管。这类情况常伴随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固定颈部,保持气道通畅,紧急送医进行CT检查,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维持氧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重度贫血等疾病会导致供氧环节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心力衰竭者常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遵医嘱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改善通气,服用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严重贫血者需补充琥珀酸亚铁片。
预防脑缺氧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菠菜,增加深海鱼类摄入以改善血液循环。吸烟者应立即戒烟,饮酒需严格控制量。居室保持空气流通,使用燃气热水器时注意通风。有基础疾病者应定期复查,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持续头晕、意识改变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