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沙门氏菌初期的症状

7934次浏览

刘晗 副主任医师

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感染沙门氏菌初期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沙门氏菌感染主要由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常见于生鸡蛋、未煮熟的肉类及乳制品等。初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6-72小时内出现,多数表现为胃肠炎症状,少数可能发展为严重全身感染。

1、发热

沙门氏菌感染初期常伴随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反应,可能伴有畏寒或寒战。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9摄氏度,需警惕菌血症风险。建议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

2、腹痛

脐周或下腹部绞痛是典型表现,由肠道炎症和蠕动异常引起。疼痛可能呈阵发性加剧,排便后短暂缓解。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压痛,但反跳痛不明显。避免按压腹部,可尝试热敷缓解痉挛性疼痛,若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应就医。

3、腹泻

水样便或稀便是主要特征,每日可达10-20次,严重时导致脱水。粪便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偶见黏液但极少带血。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电解质紊乱,避免使用止泻药延缓细菌排出。婴幼儿出现腹泻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

4、恶心呕吐

胃肠黏膜受刺激引发的反射性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频繁呕吐可能导致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为乏力、手足抽搐。呕吐期间应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呕吐缓解后逐步尝试清淡饮食。若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渣样,提示消化道出血需紧急处理。

5、头痛乏力

毒素吸收和脱水共同作用引发全身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肌肉酸痛及明显倦怠。儿童可能出现烦躁或嗜睡,老年人易出现意识模糊。保持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B族和电解质可缓解症状,但持续超过3天的乏力需排除败血症。

感染期间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所有餐具应煮沸消毒,便后需用肥皂彻底洗手。婴幼儿、孕妇及免疫低下者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普通成人若症状48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需进行血培养和粪便检查。恢复期2-4周内避免制备食物以防传播,定期复查确保细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