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葡萄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属于毛细血管瘤的特殊类型,因外观呈簇状葡萄样突起而得名,多见于婴幼儿头面部或四肢皮肤。
葡萄状血管瘤由密集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病理表现为真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分叶状结构。瘤体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柔软,受压可暂时缩小,常伴有表皮变薄。显微镜下可见血管腔大小不一,内皮细胞排列规则,无恶性征象。
典型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数周出现的红色斑块,随年龄增长逐渐隆起形成葡萄串样结节,直径多在1-5厘米。好发于面颈部、头皮及四肢,生长迅速期可能伴有轻微疼痛或出血。部分病例会随儿童生长发育自然消退,但较大病灶可能持续存在。
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检查确诊,典型病例无须活检。超声检查可显示皮下血流信号丰富的低回声团块,MRI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与深层组织关系。需与化脓性肉芽肿、卡波西肉瘤等血管性病变鉴别,疑难病例需行病理检查。
小型无症状者可观察等待自然消退,生长迅速或影响功能的病灶需干预。脉冲染料激光适用于表浅病变,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口服溶液可抑制血管增生,局部注射平阳霉素能使血管闭塞。对于顽固性病灶,手术切除是根治手段,但需注意美容修复。
90%患儿在5-7岁前可自行消退,残留色素沉着或轻微瘢痕。日常应避免摩擦抓挠病灶,出血时压迫止血。治疗后需防晒防止色素沉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迹象。家长应注意记录病灶大小变化,发现异常增大、溃疡及时就诊。
婴幼儿出现皮肤血管瘤建议尽早就诊评估,避免自行处理。保持患处清洁干燥,穿着柔软衣物减少摩擦。哺乳期母亲可适当补充维生素E,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观察期每3-6个月复诊一次,记录病灶变化情况,必要时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