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吞气症可能由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胃肠功能紊乱、贲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吞气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吞咽空气导致腹胀、嗳气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进食过快、咀嚼口香糖、饮用碳酸饮料等行为容易导致过量空气随食物进入消化道。长期用吸管饮水或边说话边进食也会增加空气吞咽量。这类情况需培养细嚼慢咽习惯,避免产气食物,餐后适当散步有助于气体排出。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能引发无意识吞咽动作,部分患者会通过反复嗳气缓解心理压力。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纠正异常行为模式,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焦虑药物。
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随胃肠动力异常,可能出现贲门松弛或胃排空延迟。这类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或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调节胃肠蠕动,同时需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或食管裂孔疝可能导致空气反复进入胃部。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轻症可通过抬高床头、避免餐后平卧等生活方式改善,严重者可能需要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等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能影响吞咽反射协调性,导致空气吞咽失控。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盐酸普拉克索片控制帕金森症状,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减少空气吸入。
吞气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饱饮食和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餐后症状明显者可尝试薄荷茶等舒缓胃肠,练习腹式呼吸减少吞咽反射。若腹胀持续加重或伴随呕吐、体重下降需及时消化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心理压力较大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通过放松训练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