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睡眠型癫痫

4.54万次浏览

杨小凡 副主任医师

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睡眠型癫痫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发作的癫痫类型,属于局灶性癫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出现的肢体抽搐、意识障碍或异常行为。其发作机制可能与睡眠周期中脑电活动异常有关,需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确诊。

睡眠型癫痫的发作通常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尤其是深睡眠阶段。患者可能表现为突然睁眼、肢体强直或阵挛、面部扭曲,部分伴有异常发声或梦游样行为。发作后多数患者无法回忆过程,但可能感到疲劳或头痛。这种癫痫容易被误认为夜惊、梦魇等睡眠障碍,需结合脑电图特征性放电波型鉴别。

该病发作具有重复性和刻板性特点,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形式相似。儿童期发病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成年患者常继发于脑外伤、颅内感染或脑血管畸形。部分病例存在颞叶或额叶皮质发育异常,磁共振成像可发现海马硬化或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发作频率从每月数次到每年数次不等,过度疲劳、睡眠剥夺或饮酒可能诱发。

诊断需结合病史、视频脑电图和多导睡眠图检查,捕捉到发作期癫痫样放电是确诊依据。治疗首选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片、奥卡西平片或拉莫三嗪片,对药物难治性病例可评估手术切除致痫灶的可行性。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需做好防撞伤保护。

睡眠型癫痫患者须建立睡眠日志记录发作情况,定期复查脑电图评估疗效。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高空作业、游泳等高风险活动,发作完全控制前不建议独自就寝。家属需学习发作时的保护性措施,如移除周围危险物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均衡饮食中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鳄梨,有助于神经功能稳定。若发现发作形式改变或频率增加,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