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腊梅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手上倒刺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干燥、维生素缺乏、频繁接触刺激物、局部皮肤损伤等原因有关。倒刺通常表现为指甲周围皮肤出现细小撕裂,可通过保湿护理、营养补充、避免刺激等方式改善。
部分人群因遗传性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角质层易干燥开裂形成倒刺。这类情况需加强日常保湿,使用含尿素或乳木果油的护手霜,避免过度清洁。若伴随家族性鱼鳞病等皮肤病史,建议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医学干预。
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会导致手部皮肤水分流失加速。建议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60%,洗手后及时涂抹凡士林等封闭性保湿剂。从事户外工作者可佩戴棉质手套减少风沙刺激。
长期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或锌可能影响皮肤修复功能。适量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柑橘类水果等食物摄入。严重缺乏者可遵医嘱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维生素C泡腾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补充剂。
反复接触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物质会破坏皮肤脂质膜。接触刺激性物质时应佩戴橡胶手套,工作后使用pH5.5弱酸性洗手液清洁。已出现倒刺时可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咬甲癖或不当修剪指甲可能导致甲周微创伤,表现为倒刺伴红肿疼痛。需纠正不良习惯,使用消毒剪刀平剪倒刺根部。若继发感染出现化脓,需就医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治疗。
日常应保持手部清洁湿润,洗手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避免用力撕扯倒刺。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必需脂肪酸,如鸡蛋、深海鱼类等。若倒刺反复发作伴甲板变形、皮肤脱屑等症状,需排查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疾病可能,及时至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