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怎么治疗

1.72万次浏览

高云 副主任医师

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并发症处理、生活护理、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医疗操作、静脉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等。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4-6周静脉用药。治疗期间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毒性等。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降低瓣膜损伤风险。

2、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瓣膜损害、心力衰竭、抗生素治疗无效或发生栓塞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术、人工瓣膜置换术、赘生物清除术等。手术可消除感染病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术后仍需继续抗生素治疗,并密切观察有无人工瓣膜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3、并发症处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栓塞事件、肾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需限制钠盐摄入并使用利尿剂;脑栓塞需进行抗凝治疗;肾功能不全需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巨大赘生物或反复栓塞者,可考虑早期手术干预。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4、生活护理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避免受凉感冒,减少感染复发风险。

5、定期复查

治疗结束后需长期随访,监测有无复发迹象。定期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检查。对于人工瓣膜置换者,需终身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良好的随访管理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复发或晚期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注意口腔卫生,每天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饮食上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胸肉、鸡蛋等,适量补充新鲜蔬菜水果。避免生冷食物,所有食材需充分加热煮熟。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