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发热本身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或疾病的防御反应,可能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繁殖并增强免疫功能,但持续高热或异常发热需及时就医。
体温适度升高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干扰素等抗病毒蛋白合成,对部分细菌和病毒的复制产生抑制作用。发热时血液循环加速,有助于免疫细胞更快到达感染部位,同时肝脏代谢毒素的效率提升。儿童接种疫苗后的低热反应属于正常免疫激活过程,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长时间体温超过39摄氏度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或惊厥,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颅内感染、败血症等疾病引起的发热可能伴随意识障碍或皮疹,需紧急医疗干预。肿瘤热、药物热等非感染性发热需针对原发病治疗,盲目退热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水分摄入,选择米粥、藕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用酒精擦浴或过量服用退热药。体温38.5摄氏度以下可优先物理降温,观察是否出现嗜睡、抽搐等危险信号。建议记录发热时间、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