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产生的

2.57万次浏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斑块形成。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增加动脉壁对损伤的敏感性。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节血脂药物。

2、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习惯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而久坐不动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高血压

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血管壁产生机械应力,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这种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膜。控制血压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

4、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时,易在受损的血管内膜处沉积形成脂质条纹。这些脂质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斑块的核心。除他汀类药物外,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片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5、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更易发生破裂,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控制血糖需规范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理想体重、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已有危险因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