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肝性脑病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控制诱因、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恢复。肝性脑病通常由肝功能衰竭、门体分流等因素引起,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
限制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减少血氨生成,急性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内,恢复期逐渐增加至每公斤体重0.5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制品,避免红肉及动物内脏。同时需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维持电解质平衡。
乳果糖口服溶液能酸化肠道环境减少氨吸收,拉克替醇散可抑制肠道产氨菌群,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能促进氨代谢。使用抗生素如利福昔明片可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用药需严格遵循血氨监测结果调整。
及时处理消化道出血、感染等诱发因素,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纠正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控制便秘情况。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需彻底戒酒,合并腹水者需限制钠盐摄入。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部分肝脏解毒功能,血浆置换能快速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适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为肝移植争取时间。治疗需配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终末期肝病患者符合米兰标准时可考虑肝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移植后1年生存率超过80%,但存在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
肝性脑病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每日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饮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家属需学习识别嗜睡、定向力障碍等早期症状,避免患者单独外出。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复查血氨、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