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干结颗粒状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长期出现该症状需警惕肠道器质性病变,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导致粪便干硬的常见原因。精制米面、高脂肉类等低渣饮食会减少肠道内容物体积,而缺乏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时,肠道蠕动减缓,水分过度吸收形成羊粪样颗粒便。调整饮食结构后症状多可缓解。
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可能引发粪便脱水。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会使结肠重吸收水分增加,造成大便干硬呈颗粒状。建议养成定时饮水习惯,尤其晨起空腹饮用温水有助于刺激肠蠕动。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益生菌不足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会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降低肠道渗透压使水分流失。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颗粒状硬便伴排便费力。该病与内脏高反应性相关,可能表现为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临床常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乳果糖口服溶液等药物改善症状,需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减缓全身代谢率,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和便秘。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畏寒、乏力等症状,需通过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TSH水平对调整药量至关重要。
日常应注意增加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建立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不动,适量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无改善,或伴随体重下降、便血等报警症状,应及时进行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使用通便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产生药物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