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戴耳钉后耳朵发臭可能与局部清洁不足、金属过敏、细菌感染、耳洞分泌物堆积或佩戴方式不当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清洁耳部并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红肿疼痛需就医排查感染。
耳钉与皮肤长期接触时,汗液、皮脂和外界灰尘容易在耳钉周围积聚。这些物质被皮肤表面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异味。日常未定期清洁耳钉或耳洞周边,会导致异味加重。可选择医用酒精棉片轻柔擦拭耳垂前后区域,避免用力拉扯耳钉刺激皮肤。
部分人群对耳钉材质中的镍、铬等金属成分过敏,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过敏反应会导致局部皮肤屏障受损,渗出组织液与细菌混合后产生腐败气味。表现为耳垂发红、脱屑伴臭味。应更换为医用钛钢或纯金耳钉,过敏严重时需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抗过敏药物。
新穿耳洞未完全愈合时,耳钉压迫可能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环境促使厌氧菌繁殖,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硫化物臭味。伴随黄色脓性分泌物需警惕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局部抗感染,必要时口服头孢呋辛酯片。
耳钉设计复杂或尺寸过大时,容易藏匿污垢且难以彻底清洁。耳堵过紧会阻碍耳洞通风,潮湿环境加速细菌滋生。建议选择平滑表面的小直径耳钉,每日睡前旋转耳钉防止粘连,并保持耳堵与皮肤留有1毫米间隙。
耳洞内部脱落的角质细胞和渗出液干燥后,会形成白色渣状物堆积在耳钉杆周围。这些物质氧化后会产生类似奶酪的酸腐味。可用生理盐水浸泡耳垂软化分泌物,再用消毒棉签沿耳钉杆螺旋清理。避免使用牙签等尖锐物品以免划伤耳道。
日常应选择透气性好的耳钉材质,避免游泳、洗澡时污水进入耳洞。每周至少取下耳钉彻底清洁一次,用碘伏消毒耳洞前后端。若臭味持续不缓解或伴随渗液、结痂,需到皮肤科排查真菌感染或慢性炎症。耳洞愈合期内尽量不频繁更换耳钉,减少机械刺激导致的分泌物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