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胆管肿瘤

3万次浏览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幼儿胆管肿瘤是指发生在儿童胆管系统的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胆总管囊肿恶变等类型。这类疾病可能与先天性胆管畸形、基因突变、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表现为黄疸、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超声、CT或MRI确诊。

1、发病原因

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是重要诱因,如胆总管囊肿未及时治疗可能增加恶变风险。部分病例与染色体异常相关,如TRIM37基因突变导致的Mulibrey侏儒症可伴发胆管肿瘤。反复胆道感染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继发感染,长期炎症刺激也可能促进肿瘤发生。

2、典型症状

进行性无痛性黄疸是最常见表现,伴随尿液颜色加深和陶土样大便。腹部可触及肿块多见于肝门部肿瘤,部分患儿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晚期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发热等全身症状,若肿瘤压迫门静脉会导致腹水或消化道出血。

3、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可初步评估胆管扩张程度和肿块位置,MRCP能清晰显示胆管树全貌和肿瘤范围。血清CA19-9和CEA升高有辅助诊断价值,但需注意儿童正常值较成人低。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通过ERCP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获取组织。

4、治疗原则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位置可能需行肝叶切除或肝门部胆管重建。化疗方案多采用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放疗在儿童中应用受限。靶向治疗如FGFR2抑制剂对部分基因突变型肿瘤有效,肝移植适用于不可切除的肝内型肿瘤。

5、预后因素

肿瘤分期和手术切除完整性是关键预后因素,R0切除患儿5年生存率可达60%。肝门部肿瘤预后较差,远处转移患儿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术后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复发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

家长发现幼儿出现持续黄疸、白陶土样大便时应及时就诊肝胆外科。治疗期间需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胆汁淤积。术后遵医嘱进行胆道冲洗护理,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功能。注意观察患儿皮肤瘙痒情况,必要时使用苯海拉明糖浆缓解症状。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