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肌肉劳损后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方式促进恢复。肌肉劳损通常由过度使用、姿势不良、急性损伤、肌肉力量不足、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损伤。使用支具或绷带固定患处,减少肌肉收缩和牵拉。休息时间根据损伤程度决定,轻度劳损需1-3天,中度需3-7天。休息期间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损伤后48小时内采用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可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疼痛。48小时后改用热敷,温度不超过40℃,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或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肌肉痉挛可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严重者可能需要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用药期间需监测胃肠道反应。
超声波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经皮电神经刺激能缓解疼痛,每次治疗20分钟。冲击波治疗适用于慢性劳损,可促进组织修复。红外线照射有助于放松肌肉,每日1次连续5-7天。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疼痛缓解后开始渐进式康复训练。初期进行等长收缩练习,如静态肌肉收紧保持5-10秒。随后加入低阻力弹力带训练,逐步增加负荷。恢复后期可进行离心训练增强肌肉耐力。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周3-5次,每次15-30分钟。
肌肉劳损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有助于肌肉修复。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减轻氧化应激。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恢复后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逐步恢复运动量。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肌腱断裂等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