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套叠灌肠后可通过观察排气排便、腹部触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定肠道是否恢复通气。肠套叠灌肠复位后肠道功能恢复的评估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医学检查,避免过早进食导致并发症。
灌肠后若患儿出现自主排气或排便,是肠道恢复通气的直接表现。家长需记录首次排气时间及粪便性状,正常排气通常伴随肠鸣音活跃,腹部触诊无包块。部分患儿可能因灌肠刺激出现暂时性腹泻,但粪便不应含血或黏液。临床医生会通过听诊肠鸣音判断肠蠕动情况,正常肠鸣音每分钟3-5次,音调高亢提示肠道痉挛,低沉减弱则需警惕肠麻痹。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结肠气体分布,若见连续结肠袋影且无液气平面,提示肠道通畅。超声检查能动态监测肠壁血流,复位成功的标准包括肠壁层次清晰、无靶环征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少数情况下灌肠复位后可能出现假性通气表现,如肛门排气但仍有肠梗阻症状。此时需结合腹部CT检查,观察对比剂是否顺利通过回盲部,若见对比剂进入小肠且肠壁无增厚,可确认完全复位。对于反复呕吐、持续腹痛或发热的患儿,即使有排气仍需警惕肠坏死可能,血清乳酸检测与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术后24小时内应禁食并静脉补液,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时需监测腹胀与呕吐情况。临床建议采用阶梯式喂养方案,从糖盐水开始,耐受后再添加母乳或低渣配方奶。
肠套叠灌肠复位后应密切观察48小时,保持患儿安静休息避免剧烈哭闹。家长需每日测量腹围并记录进食量与呕吐次数,恢复期饮食以低纤维、易消化为主,如米汤、蒸蛋等。若出现阵发性哭闹、血便或腹胀加重,须立即返院复查超声。定期随访对于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尤其需注意肠道病毒感染与饮食转换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