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腿酸肚子酸可能与过度劳累、电解质紊乱、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缺钙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休息调整、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能导致腿部肌肉乳酸堆积,引发酸痛感,同时腹部核心肌群过度使用也会出现类似症状。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卧床休息24-48小时,配合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日常应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运动前后做好拉伸。
大量出汗或腹泻会造成钠、钾等电解质流失,表现为肌肉酸痛伴乏力。轻度失衡可通过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改善,重度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或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夏季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
腰椎神经根受压可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和腹部牵涉痛,常伴有麻木感。确诊需通过腰椎MRI检查,急性期可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牵引治疗。日常应避免久坐和弯腰提重物,睡眠时建议采用侧卧屈膝体位减轻腰椎压力。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淤积,可能引发小腿酸胀并向腹部放射,久站后症状加重。确诊需进行下肢静脉超声,可穿戴医用弹力袜改善循环,严重者需注射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工作时建议每1-2小时活动下肢,休息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
钙离子参与肌肉收缩调节,缺乏时易出现肌肉痉挛和酸痛,孕妇及绝经期女性更易发生。可通过骨密度检查确诊,日常增加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摄入,必要时服用碳酸钙D3片。同时需保证每日15-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饮食注意荤素搭配,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水肿等情况时,应及时到骨科或普内科就诊。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老年人群可定期进行骨密度和血管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