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致病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意识障碍。
细菌通过血行播散、邻近感染灶扩散或外伤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新生儿感染多源于产道定植菌,儿童和成人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后继发。发病与免疫功能低下、脾切除、颅脑外伤等因素相关。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糖含量降低、蛋白增高,革兰染色或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起病急骤,早期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剧烈头痛呈爆裂样,伴随喷射性呕吐。神经系统体征包括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严重者出现谵妄、抽搐甚至昏迷。婴幼儿表现为前囟膨隆、拒食、尖叫等非特异性症状。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关键,可见浑浊或脓性液体,白细胞计数超过1000×10⁶/L。血液培养阳性率约50%,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头颅CT或MRI可排除脑脓肿等并发症,部分病例可见脑膜强化征象。
经验性治疗首选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万古霉素注射液,根据药敏结果调整。重症可加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炎症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替代。疗程需持续至热退后7-10天,脑脊液复查正常。
约20%患者遗留听力损害、认知障碍等后遗症。急性期可能并发脑积水、静脉窦血栓或脑疝。恢复期需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听力筛查尤为重要。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恢复期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认知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密切监测体温和意识状态变化,出现嗜睡、抽搐等表现需立即复诊。日常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流行季节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