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儿童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行为退缩等症状,与成人抑郁症相比具有年龄特异性。儿童抑郁症的特点主要有情绪表达不典型、躯体症状突出、行为问题易被掩盖、病程波动性大、共病率高。
儿童可能通过易怒、攻击性行为替代典型抑郁情绪,幼儿常表现为频繁哭闹、分离焦虑。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拒绝上学、与同伴冲突增加。这种情绪外化表现容易与品行问题混淆,需要家长关注情绪背后的抑郁倾向。
超过半数患儿以头痛、腹痛、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等躯体不适为主诉。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疼痛、消化功能紊乱、体重增长停滞等症状。这些躯体化表现常导致反复就医却查无器质性病变,延误心理评估时机。
注意力不集中、学业退步可能被误判为学习障碍,拒绝社交可能被视为性格内向。部分儿童会通过过度活跃、冒险行为来掩饰抑郁情绪,这种反向表现需要专业精神检查才能识别。
症状呈现昼重夜轻或间歇性发作特征,可能突然出现自伤行为后又短暂恢复正常。环境压力变化时症状明显加重,假期或更换环境时症状暂时缓解,这种不稳定性增加了家长判断难度。
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抽动症等发育性问题。青春期患者可能伴随进食障碍或物质滥用。共病现象会加重核心症状,形成症状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需要多维度评估干预。
家长需建立规律的家庭作息,保证每日有质量陪伴时间,避免过度批评或情感忽视。鼓励儿童参与团体运动、艺术表达等非竞争性活动,定期与学校老师沟通行为变化。发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行为异常时,应及时到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评估,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注意观察饮食睡眠等生理节律变化,谨慎使用电子设备作为情绪安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