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性状改变是怎么回事

1.68万次浏览

刘晗 副主任医师

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性状改变可能由饮食结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手术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1、饮食结构变化

短期内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食物或膳食纤维不足会导致大便干硬或稀溏。过量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可能引发腹泻,而缺乏水分摄入易造成便秘。这类情况可通过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每日饮水达到2000毫升、减少油腻食物来调节。若伴随腹胀腹痛,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微生态。

2、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肠道有益菌减少,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常见于近期有感染史或慢性病患者,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后,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进行菌群重建,日常建议补充含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

3、胃肠功能紊乱

精神紧张或作息紊乱会引发自主神经失调,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可能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这类功能性改变通常伴有嗳气、食欲减退,但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遵医嘱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调节胃肠动力,配合谷维素片改善神经调节功能,同时需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

4、肠易激综合征

持续3个月以上的排便异常伴腹痛,排便后缓解需考虑该病。根据大便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发病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可选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腹泻型可用蒙脱石散,便秘型可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心理治疗对半数患者有效。

5、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会导致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常伴体重下降和发热。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糜烂溃疡,病理活检可确诊。急性期需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控制炎症,重症需注射英夫利西单抗,反复出血或肠梗阻可能需行肠段切除术。患者需长期随访并避免高纤维饮食刺激。

日常应注意记录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采用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进行初步评估。突然出现的血便、黑色柏油样便或持续消瘦需立即就医。建议保持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30克,培养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和过度劳累。40岁以上人群出现持续大便改变应完成肠镜筛查,排除肠道肿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