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黄疸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黄疸的危害主要有胆红素脑病、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继发感染等。
新生儿严重黄疸时,未结合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神经节,导致神经细胞毒性反应。典型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尖叫样哭声,严重时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必要时采用换血疗法,药物可选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等。
长期黄疸会导致肝细胞持续受损,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合成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需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抗病毒保肝药物。
慢性胆汁淤积可引发肝纤维化进展,最终形成胆汁性肝硬化。典型体征包括皮肤瘙痒、黄色瘤、肝掌蜘蛛痣,影像学可见肝脏表面结节状改变。治疗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严重时需考虑肝移植手术。
黄疸患者因维生素K吸收障碍和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易出现皮下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检查显示PT、APTT延长,需及时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出血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高胆红素血症会抑制免疫功能,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常见胆管炎、自发性腹膜炎等。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寒战,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
黄疸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肝脏负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加重、意识改变或出血倾向时需立即就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需加强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人工喂养者可适量补充葡萄糖水辅助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