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排大便困难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肠道功能紊乱、痔疮、肠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等方式改善。
长期缺乏膳食纤维会导致粪便体积不足难以刺激肠道蠕动。建议每日摄入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
体液不足会使结肠过度吸收水分导致粪便干硬。每天应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尤其在晨起时空腹饮用温水有助于刺激胃肠反射。水分充足可维持粪便适当硬度便于排出。
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异常。表现为腹胀与排便不规律交替出现,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平衡。
痔核肿胀会阻塞直肠出口导致排便受阻。常伴有便血和肛门坠胀感,多与久坐或腹压增高有关。可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时需行痔切除术。
肿瘤或肠粘连等机械性梗阻会完全阻断粪便通过。典型症状包括腹胀、呕吐和停止排气,腹部CT可明确诊断。需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必要时行肠粘连松解术或肿瘤切除术解除梗阻。
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对改善症状很重要,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无便意也应尝试5-10分钟。排便时保持膝盖高于髋部的姿势有助于放松肛提肌。日常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避免久坐不动。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便血、体重下降等警报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