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结肠炎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缺血、遗传、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结肠炎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
结肠炎可能与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或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片。同时需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结肠黏膜持续炎症,常见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抑制免疫反应,严重时需用泼尼松片控制急性发作。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适用于顽固病例。
动脉硬化或血栓导致结肠供血不足时,可能突发左下腹绞痛伴血便。需静脉补液改善循环,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肠系膜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
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直系亲属患病则发病概率增高。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长期服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维持缓解。患者应避免吸烟等诱发因素。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损伤肠黏膜,表现为用药后腹痛加重。需停用致病药物,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替代药物,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修复黏膜。
结肠炎患者日常需采用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急性期可进食米汤、藕粉等流质。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20-30克,推荐蒸苹果、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发热、便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