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上的小孔通常称为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耳前瘘管主要表现为耳轮脚前方或耳屏处的细小孔洞,可能单侧或双侧出现,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因感染出现红肿、疼痛或分泌物。
耳前瘘管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弓闭合不全遗留的痕迹,属于常见的体表畸形。多数情况下瘘管较浅且不与深部组织连通,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小凹陷或针尖样开口。若未继发感染,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挤压或异物刺激。
当瘘管开口被皮脂、汗液或细菌堵塞时,可能引发急性感染。感染时会出现局部红肿、压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并分泌脓性物质。此时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必要时需切开引流。
约半数耳前瘘管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父母一方患有耳前瘘管,子女出现的概率较高。此类先天性瘘管通常不会影响听力功能,但反复感染者建议在感染控制后考虑手术切除瘘管。
继发感染时需避免自行挑破或挤压,可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医生可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罗红霉素胶囊。形成脓肿者需由专业医生行脓肿切开术,术后定期换药至愈合。
对于反复感染或形成瘢痕的耳前瘘管,建议行瘘管切除术。手术需完整切除瘘管及分支,防止复发。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瘘管走向,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可遵医嘱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手频繁触摸耳前瘘管,洗澡后及时擦干局部水分。若发现小孔周围发红、肿胀或渗液,应及时就医。未感染者无须过度干预,但需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分泌物。儿童患者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抠挖瘘管部位,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