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里有个洞可能是先天性耳前瘘管、外伤性鼓膜穿孔或中耳炎穿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或手术修补等方式干预。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胚胎期耳廓发育异常形成的细小管道,多位于耳轮脚前方。瘘管开口处可能分泌白色分泌物,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无症状者无须处理,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红霉素软膏等药物控制炎症。日常应避免挤压瘘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挖耳不慎、掌掴或爆炸冲击波可能导致鼓膜破裂穿孔。患者会突发耳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穿孔边缘可见新鲜血迹。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配合醋酸泼尼松龙片减轻水肿。伤后2周内禁止游泳或用力擤鼻,避免污水进入中耳。
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鼓膜化脓穿孔,表现为耳道流脓、耳闷及发热。需取脓液培养后选用敏感药物,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氯霉素滴耳液联合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穿孔长期不愈者需行鼓室成形术,术后定期复查听力。
外耳道皮肤角化上皮堆积形成胆脂瘤,侵蚀骨质后可能造成耳道后壁缺损。典型症状为耳道臭味分泌物及传导性耳聋。确诊后需手术清除病灶,术后使用硼酸冰片滴耳液预防复发,避免自行掏耳刺激病变部位。
耳部手术或穿刺治疗可能意外造成耳道或鼓膜损伤。术后出现异常渗液或听力波动时,需及时复查耳内镜。可短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愈合,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发现耳部异常孔洞需尽早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耳内镜和听力检查明确病因。未感染瘘管切忌自行挑破,化脓性病变需规范清创。日常避免使用尖锐物掏耳,游泳时佩戴防水耳塞。儿童患者家长应定期观察耳部变化,出现分泌物增多或哭闹抓耳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