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失眠与抑郁症存在双向关联,长期失眠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也常伴随睡眠障碍。两者相互影响的主要机制涉及神经递质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及负面情绪循环。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同时调控情绪与睡眠节律。抑郁症患者脑内这些物质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或早醒。临床常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调节神经递质,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压力刺激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分泌过量皮质醇,不仅干扰深度睡眠的维持,还会损害海马体功能。这种生理变化常见于抑郁症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夜间频繁觉醒。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放松训练可改善该状况。
失眠导致的日间疲劳会降低情绪调节能力,而抑郁引发的消极思维又加重睡前焦虑。这种恶性循环使右前额叶皮层活动异常,形成难以打破的病理模式。正念冥想和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症状。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生物钟相位延迟,褪黑素分泌高峰后移,导致夜间清醒而白天嗜睡。阿戈美拉汀片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调节节律,但需配合光照疗法才能有效改善睡眠-觉醒周期。
慢性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抑郁症伴发症状会间接干扰睡眠质量。同时使用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双通道抗抑郁药时,需注意药物对睡眠结构的复杂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或失眠加重。
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周期对改善抑郁症状至关重要。建议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安静,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午后限制咖啡因摄入。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睡眠质量,但应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若自我调节无效或症状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