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多数情况下无须输液治疗,但若出现持续高热、脱水或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输液。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轻症患者通过口服补液、退热药物和对症护理即可恢复。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后,患儿可能出现短暂发热和皮肤黏膜损害,此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和休息是关键。口服补液盐散Ⅲ能帮助预防脱水,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可缓解发热不适,炉甘石洗剂能减轻皮肤瘙痒。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进食情况,避免抓挠皮疹引发感染。
当患儿出现持续39℃以上高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或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此时静脉补液能快速纠正脱水状态,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可用于抑制病毒复制,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能调节免疫反应。重症病例可能合并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需在儿科或感染科住院监测治疗。
患病期间应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豆浆,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保持居室通风并每日消毒玩具用品,患儿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皮疹结痂前应隔离休养,痊愈后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数周,家长接触患儿后需规范洗手。若发热伴随呕吐或进食困难超过12小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静脉补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