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多发性胃息肉是否严重需结合息肉性质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癌变概率。胃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黏膜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建议通过胃镜活检明确性质后针对性处理。
胃息肉通常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增生性息肉占多数,直径多在5毫米以下,表面光滑且癌变概率较低,可能与慢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镜下表现为广基隆起。腺瘤性息肉虽占比少但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直径超过10毫米、表面分叶或糜烂的息肉需警惕,病理检查可见异型增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饱胀感或黑便,但多数无明显症状。
少数情况下,直径超过20毫米的息肉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或梗阻,内镜下可见活动性渗血或溃疡形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弥漫性息肉,胃黏膜常布满数百枚息肉,伴随腹泻、贫血等全身症状,癌变概率显著增高。胃底腺息肉在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人群中较常见,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每1-3年复查。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物、酒精等刺激因素,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规范根除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高风险息肉,术后需送病理检查并遵医嘱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