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肠道缺血、细菌感染、早产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胀、血便、发热等症状。
急性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减压,减少肠道负担。胃肠减压能缓解腹胀,避免肠内容物进一步刺激病变黏膜。治疗期间需监测胃液性状及引流量,配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提供全肠外营养,满足热量与蛋白质需求。营养液需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及微量元素,维持血浆白蛋白水平。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血糖,避免导管相关感染。
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联合用药,常用注射用美罗培南、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需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方案,疗程持续10-14天。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或腹泻等不良反应。
出现肠穿孔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剖腹探查,术式包括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术中需清除坏死组织并充分引流,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早产儿手术需注意体温维持及循环支持。
密切监测脓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出现休克时需扩容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小板减少需输注血小板。恢复期逐步过渡至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避免肠道再次损伤。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恢复期应遵循渐进式喂养原则,从少量稀释配方奶开始,逐步增加浓度和剂量。日常注意手卫生与喂养器具消毒,避免肠道感染复发。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肠内营养补充。出现喂养不耐受或体重增长缓慢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