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湿耳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频繁掏耳、使用滴耳液、调整饮食、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湿耳屎可能与遗传因素、外耳道炎症、油脂分泌过多、环境潮湿、不当清洁习惯等因素有关。
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洗完及时用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口水分。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夏季出汗多时可定期用吹风机低温档远距离吹干耳周。耳道潮湿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可能加重耳屎黏稠度。
棉签或挖耳勺反复刺激会促使耵聍腺分泌更多油脂。建议每月清洁不超过2次,仅清理可见的外耳道口耳屎。若耳屎堵塞影响听力,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冲洗,避免自行深掏导致外耳道损伤或感染。
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可缓解合并的轻微炎症,碳酸氢钠滴耳液能帮助软化结块耳屎。使用前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侧头滴入3-5滴后保持体位5分钟。注意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相关滴耳液。
减少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食物摄入,适当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和维生素B族的粗粮。体内锌元素不足可能影响皮脂腺正常代谢,而维生素B族缺乏可能加重油脂分泌异常。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有助于新陈代谢。
若伴随耳痛、流脓或听力下降,需排除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医生可能采用吸引器清除顽固耳屎,合并感染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油性耳屎体质者建议每半年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耳道清洁。
日常生活中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枕头,避免侧睡压迫耳朵。洗头时注意避免洗发水流入耳道,运动后及时擦干耳周汗液。若家族有油性耳屎遗传倾向,可定期用医用白凡士林薄涂外耳道口减少水分蒸发。出现耳闷胀感或异味时须及时就诊,不可自行使用偏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