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乳糜血可能由高脂饮食、酗酒、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遗传性高脂血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等方式干预。
长期摄入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形成乳白色浑浊血浆。需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若合并胸痛或肢体麻木,需警惕急性胰腺炎或动脉粥样硬化。
酒精会抑制肝脏分解脂肪的能力,使乳糜微粒蓄积在血液中。典型表现为空腹抽血时血浆呈奶油状。戒酒是关键干预措施,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辅助降脂,同时需监测肝功能异常等酒精性肝病表现。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引发继发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常伴有多饮多尿症状,血糖控制达标后血脂多可改善。推荐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需联合甲钴胺片。
甲状腺激素缺乏会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导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障碍。这类患者多有怕冷、体重增加等甲减特征,需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定期复查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等遗传病会导致脂蛋白代谢酶先天缺陷。患者常在青少年期出现反复胰腺炎或黄色瘤,需长期服用依折麦布片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动物油及反式脂肪酸,优先选择清蒸等烹饪方式。每周进行快走等有氧运动150分钟以上,肥胖者需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定期检测血脂四项,若出现剧烈腹痛或视物模糊需立即就医,警惕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或视网膜栓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