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膀胱括约肌松弛可通过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疗法、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膀胱括约肌松弛可能与妊娠分娩、衰老、神经损伤、慢性咳嗽或盆腔手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
通过重复收缩和放松盆底肌群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控尿能力。建议每日进行3组凯格尔运动,每组收缩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次。长期坚持可显著缓解轻度压力性尿失禁,需避免腹部用力代偿。
借助仪器可视化指导患者正确收缩盆底肌,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治疗需专业医师操作,每周2次,配合家庭训练可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电极接触部位轻微刺痛。
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适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常用设备包括阴道或直肠探头,每次治疗20分钟,需避免心脏起搏器患者使用。可能引起局部肌肉酸痛,通常48小时内缓解。
中度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米拉贝隆缓释片或盐酸奥昔布宁片等药物,通过调节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改善尿失禁。需注意口干、便秘等抗胆碱能副作用,禁忌用于青光眼患者。
重度患者可选择尿道中段悬吊术或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术后需留置导尿管1周。手术可能与术后尿潴留、感染等并发症有关,需严格评估心肺功能及凝血状态。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日常需控制咖啡因摄入,每日饮水不超过2000毫升并分次饮用。肥胖者应减重以降低腹压,避免提举重物及剧烈跳跃运动。建议记录排尿日记监测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尿流动力学。出现发热或持续血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