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情感性精神障碍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应激、脑结构异常、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杀意念等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适用于轻中度抑郁或躁狂发作。人际关系治疗可改善社交功能缺陷,尤其对因人际冲突诱发的症状有效。家庭治疗能帮助家庭成员理解疾病特征,减少家庭环境对病情的负面影响。心理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治疗依从性。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提供情感宣泄渠道,缓解患者的无助感。
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可调节5-羟色胺水平,改善抑郁症状。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能预防躁狂发作,维持情绪稳定。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片、喹硫平片适用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片可短期缓解焦虑失眠,但需避免长期使用。用药期间须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对难治性抑郁有较好效果。改良电休克治疗适用于严重自杀倾向或木僵状态患者,需在麻醉下进行。光照疗法可改善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的生物节律紊乱。迷走神经刺激术通过植入设备持续刺激神经,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这些治疗需在专业机构由医师评估后实施。
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建议固定就寝和起床时间。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每周锻炼3-5次为宜。均衡饮食应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可避免情绪波动。正念冥想训练能降低应激反应强度,每日练习15-30分钟。
加入患者互助小组可减少病耻感,获得同伴经验分享。职业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工作能力,需根据病情调整强度。社区个案管理提供定期随访,确保治疗连续性。家庭照料者培训指导家属掌握危机干预技巧。社会福利政策咨询有助于获取医疗补助和残疾认定资源。
患者应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和昼夜颠倒。饮食方面注意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每次持续30-45分钟。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家属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自伤自杀风险,保管好危险物品。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不可自行增减药物。保持适度的社交活动,避免长期自我封闭。通过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获得症状缓解和社会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