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是怎么回事

3.98万次浏览

姜金波 主任医师

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结肠黑变病可能由长期便秘、滥用泻药、肠道菌群失调、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停用泻药、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会导致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反复吸收粪便中的色素和毒素,逐渐沉积在结肠黏膜形成黑色素沉着。患者常伴有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日常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改善,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

2、滥用泻药

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如番泻叶、大黄等会损伤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色素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沉积在黏膜下层。典型表现为用药后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需立即停用刺激性泻药,改用小麦纤维素颗粒等容积性泻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

3、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益生菌减少会使胆汁酸代谢异常,产生过多胆红素衍生物沉积于肠壁。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肠鸣音亢进。建议通过酸奶、泡菜等补充益生菌,或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严重者需进行粪菌移植治疗。

4、代谢异常

铁代谢障碍或卟啉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导致含铁血黄素或卟啉色素在结肠异常沉积。这类患者往往伴随皮肤色素沉着、尿液颜色加深等全身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去铁胺注射液治疗铁过载,同时配合维生素E软胶囊抗氧化。

5、遗传因素

部分家族性结肠黑变病与ABCG2基因突变相关,导致肠道色素转运蛋白功能障碍。此类患者多在青少年期发病,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豹纹样改变。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尝试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定期监测结肠镜预防癌变。

结肠黑变病患者日常应保持每天30克以上膳食纤维摄入,推荐食用燕麦、西蓝花、火龙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久坐并坚持慢跑等有氧运动促进肠蠕动。需每1-2年复查结肠镜,若发现腺瘤性息肉或黏膜不典型增生需及时内镜下切除。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