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宝宝饿了不哭可能是喂养习惯良好、睡眠状态较深、性格安静等原因引起,也可能与早产儿吸吮力弱、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疾病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观察进食反应等方式改善。
规律喂养的宝宝可能未出现明显饥饿信号。家长按需哺乳或定时喂养时,宝宝胃排空周期稳定,饥饿感尚未达到引发哭闹的程度。建议记录每日喂养时间,当宝宝出现张嘴寻乳、吸吮手指等早期饥饿表现时及时哺乳。
深睡眠期宝宝对饥饿刺激反应迟钝。此时身体代谢率降低,胃肠蠕动减缓,饥饿感传递至大脑的信号被抑制。家长需注意区分睡眠周期,若宝宝闭眼但眼球快速转动或肢体轻微抽动,可能是浅睡眠期的进食时机。
部分高适应性气质宝宝更倾向用非哭闹方式表达需求。这类婴儿可能通过扭动身体、发出哼鸣声等行为替代哭闹。家长需加强日常观察,建立独特的互动信号,如触碰嘴角时宝宝转头即表示饥饿。
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可能出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障碍。由于口腔肌肉发育不成熟,即使饥饿也难以有效哭闹和吸吮。这类情况需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必要时使用早产儿专用奶嘴,并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曲线。
脑损伤或遗传代谢病可能影响饥饿感知通路。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导致下丘脑功能异常,表现为进食欲望低下。若伴随肌张力异常、眼神呆滞等症状,需尽早就诊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和代谢筛查。
家长应每日记录宝宝进食次数、尿量及体重变化,选择透气柔软的衣物减少外界刺激。哺乳时保持环境安静,采用肌肤接触方式增强亲子互动。若24小时内进食不足8次或尿量明显减少,须立即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监测神经运动发育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