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可能与遗传因素、胰岛β细胞损伤、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反应、长期高糖饮食等因素有关。胰岛素不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药物替代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进行干预。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先天性不足,如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相关基因突变。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胰岛素合成或分泌障碍,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治疗上需早期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或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并配合严格血糖监测。
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因素可破坏胰岛β细胞,常见于1型糖尿病发病初期。细胞损伤后胰岛素分泌量显著下降,伴随酮症酸中毒风险。临床常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管理,必要时需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
长期酒精摄入或胆道疾病引发的胰腺纤维化会逐渐破坏胰岛结构。患者除胰岛素不足外,常伴有脂肪泻和腹痛。治疗需采用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同时使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并绝对戒酒。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常见于1型糖尿病。血液中可检测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需终身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如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软胶囊可能延缓β细胞破坏进程。
持续高血糖状态会使胰岛β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功能衰竭。这类患者往往先出现胰岛素抵抗,随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初期可通过二甲双胍肠溶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后期需联用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
维持规律进食习惯有助于稳定胰岛素需求,建议每日定时定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荞麦等粗粮,搭配清蒸鱼类、水煮蔬菜等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若出现明显消瘦或视力模糊应及时复查胰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