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天生少一颗牙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牙胚缺失、内分泌紊乱或外伤等因素有关。先天性缺牙通常表现为乳牙或恒牙数目不足,可能伴随牙列不齐、咬合异常等症状,需通过口腔检查结合影像学确诊。
部分先天性缺牙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多颗牙齿缺失。这类情况通常伴随毛发稀疏、汗腺发育异常等全身表现。建议家长关注儿童乳牙萌出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和口腔干预。
妊娠早期母体感染风疹病毒、服用致畸药物或接触放射线等因素,可能干扰牙胚的形成与分化。这类缺牙常伴有颌骨发育不足,需在混合牙列期通过间隙维持器预防邻牙倾斜,成年后考虑种植修复或正畸治疗。
牙胚发育过程中因血管营养障碍或信号通路异常,可能导致特定牙位常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或上颌侧切牙的牙胚退化。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曲面断层检查,根据缺牙位置选择自体牙移植、义齿修复或正畸关闭间隙等方案。
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牙体硬组织矿化,导致牙齿发育迟缓或缺失。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身材矮小、智力障碍等全身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再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口腔修复计划。
乳牙期严重外伤可能导致恒牙胚机械性损伤或吸收,表现为继承恒牙缺失。常见于上前牙区,可能影响颌面部发育。建议儿童乳牙外伤后每3-6个月复查全景片,早期发现异常可采取牙槽骨保存术为后续修复创造条件。
对于先天性缺牙患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青春期前重点关注颌骨发育情况,成年后根据功能与美观需求选择修复方式。日常需加强口腔卫生维护,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邻牙龋坏,避免过硬食物防止剩余牙齿磨损。正畸治疗期间应配合使用牙缝刷清洁矫治器周围,修复后定期复查修复体密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