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主要有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腹内压增高以及食管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
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其功能障碍可能与长期吸烟、饮酒或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有关。这类因素会导致括约肌松弛频率增加,胃酸易反流至食管。患者可能出现烧心、反酸等症状,需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
食管蠕动减弱会影响反流物的清除,常见于硬皮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系统性疾病。食管蠕动异常使酸性物质滞留时间延长,损伤黏膜。典型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可通过食管测压评估。建议抬高床头睡眠,配合多潘立酮片等促动力药物改善症状。
胃轻瘫或幽门梗阻时,胃内容物滞留会增加反流概率。这类情况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阿片类镇痛药人群。临床可见餐后饱胀、恶心呕吐,核素胃排空试验可明确诊断。需少量多餐,必要时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加速胃排空。
肥胖、妊娠、慢性便秘或紧束腰带等均可增加腹内压,促使胃内容物突破食管下括约肌。此类患者夜间反流症状更明显,可能伴随咳嗽、声音嘶哑等食管外表现。控制体重、避免弯腰动作是基础措施,严重者可考虑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长期接触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或胆汁反流会破坏食管黏膜防御机制。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后,即使轻度酸暴露也会引发炎症。内镜检查可见食管糜烂或Barrett食管改变。除抑酸治疗外,可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避免高脂饮食、巧克力、薄荷等降低括约肌压力的食物,餐后2小时内不宜平卧。超重者应制定减重计划,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若症状每周发作超过2次或出现吞咽疼痛、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须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并发症。长期服药者需定期评估骨密度和镁离子水平,防范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