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憋劲的原因

2.37万次浏览

张文同 主任医师

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新生儿憋劲可能与生理性因素、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绞痛、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有关。新生儿憋劲通常表现为面部发红、四肢蜷缩、短暂屏气等现象,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生理性因素

新生儿神经系统和肌肉协调性尚未发育成熟,可能出现无意识的憋劲动作,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四肢紧绷、面部潮红,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无须特殊处理,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减少。家长需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异常哭闹或呕吐。

2、喂养不当

哺乳时含接姿势不正确或奶流速过快可能导致吞咽过多空气,引发腹胀不适而憋劲。建议采用45度角斜抱喂奶,母乳喂养时确保完全含住乳晕,人工喂养选择合适流速奶嘴。喂奶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可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气。

3、胃肠功能紊乱

肠道菌群失衡或消化酶分泌不足可能引起肠胀气,表现为吃奶后频繁憋劲、蹬腿哭闹。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或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哺乳期母亲应减少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摄入,人工喂养可尝试部分水解配方奶粉。

4、肠绞痛

肠道平滑肌痉挛会导致阵发性腹痛,新生儿通过憋劲、蜷缩身体缓解疼痛。发作时呈规律性哭闹,每天持续3小时以上。可采取飞机抱体位缓解压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甲硅油乳剂或颠茄口服溶液。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冷刺激诱发痉挛。

5、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大脑皮层对自主神经调控能力较弱时,可能出现呼吸节律紊乱伴憋劲现象。常见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多伴随肌张力异常。需儿科神经专科评估,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家长可多做抚触刺激促进神经发育,避免过度包裹限制肢体活动。

日常护理中应注意记录憋劲发作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过度包裹或穿过紧衣物。哺乳后保持头高位30分钟,每天进行3-5次排气操。若憋劲伴随呕吐、拒奶、意识改变等异常表现,或每天发作超过10次,应及时就医排除脑损伤、先天性代谢病等病理因素。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刺激,有助于减少神经系统过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