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胆囊破裂可通过术中冲洗、引流管放置、抗生素使用、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密切监测等方式处理。胆囊破裂通常由胆囊壁炎症粘连、解剖变异、操作失误等因素引起。
胆囊破裂后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外溢的胆汁和结石碎片。冲洗可减少胆汁性腹膜炎风险,操作时需注意避免冲洗液残留。对于局限性的小破裂,冲洗后可直接缝合胆囊床。冲洗后需检查肝门部、膈下、盆腔等区域是否残留异物。
应在胆囊床附近放置腹腔引流管,通常选择硅胶引流管。引流管可排出残余胆汁和渗液,预防腹腔感染。术后需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若引流量突然增多或出现脓性液体需警惕胆漏。引流管一般保留3-5天,待引流液清亮且每日少于10ml时可拔除。
需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若已出现感染征象,应根据胆汁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抗生素疗程通常为5-7天,严重感染需延长至10-14天。使用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二重感染。
当破裂口较大、合并胆总管损伤或腹腔污染严重时,需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开腹手术能更彻底地清理腹腔和修复损伤。术后需放置T管引流,6-8周后经T管造影确认无异常方可拔管。中转开腹决策宜早不宜迟,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需监测体温、腹痛程度、腹部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若出现持续发热、腹膜刺激征或白细胞升高,需考虑胆汁性腹膜炎可能。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积液。严重者需再次手术引流。监测期间应禁食,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低脂饮食。
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低脂,循序渐进增加蛋白质摄入。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观察有无胆管狭窄等远期并发症。若出现黄疸、陶土样大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腹部用力,3个月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恢复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