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静脉血栓病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的疾病,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静脉血栓病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静脉血管内皮损伤是静脉血栓病的重要诱因。外伤、手术、静脉穿刺等物理性损伤可破坏血管内皮完整性,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化学刺激如静脉输注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药物也可能损伤血管壁。长期留置导管或静脉炎患者需警惕血栓风险,可通过穿戴弹力袜、定期活动肢体等方式预防。
血流速度减慢会增加血栓形成概率。长期卧床、肢体固定、长途旅行久坐等情况会使静脉回流受阻。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输出量减少也易出现静脉淤血。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小时活动踝关节,住院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或获得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也会改变凝血功能。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D-二聚体,必要时使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血栓病最常见类型,可能与髂静脉受压、肥胖、妊娠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为单侧小腿胀痛、Homans征阳性,严重时可出现股白肿。超声检查可确诊,急性期需卧床抬高患肢,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抗凝。
深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即引发肺栓塞,这是静脉血栓病最危险的并发症。突发胸痛、咯血、呼吸急促是典型表现,大面积栓塞会导致休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需紧急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溶栓,必要时行导管取栓术。
预防静脉血栓病需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久站,长途旅行时可穿着医用弹力袜。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高风险人群需遵医嘱预防性抗凝。出现单侧肢体肿胀或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时须立即就医,确诊后需规范抗凝治疗3-6个月,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栓脱落。饮食上注意补充水分,控制高脂饮食,肥胖者需减轻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