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不过怎么办

5.68万次浏览

张文同 主任医师

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可通过复筛、听力学诊断、干预治疗等方式处理。新生儿听力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耳部发育异常、耳道堵塞、感染、缺氧等原因引起。

1、复筛

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需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采用耳声发射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可排除因羊水残留、耳道胎脂堵塞等暂时性因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查,避免因婴儿哭闹、体位不当影响检测准确性。

2、听力学诊断

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内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通过行为测听、声导抗测试、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等综合评估,明确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诊断可能与先天性耳蜗畸形、听神经病变等器质性病变有关,通常表现为对声响无反应、睡眠中被突发声音惊醒困难等症状。

3、干预治疗

确诊听力损失后需在6个月内启动干预。轻度传导性耳聋可通过清除耳道耵聍、治疗中耳炎等改善;感音神经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林可霉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控制感染,避免使用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

4、遗传咨询

对于GJB2基因突变等遗传性耳聋,建议进行家系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此类听力损失多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可伴有前庭水管扩大等内耳畸形。家长需了解再生育风险,必要时考虑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

5、长期随访

干预后需每3-6个月评估听觉言语发育情况。通过游戏测听、言语识别率测试等监测效果,及时调整助听设备参数。家长需创造丰富语言环境,避免孩子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定期检查耳道卫生,预防外耳道炎等并发症。

家长应记录孩子对门铃声、电话声等日常声响的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等表现。保持哺乳姿势正确避免呛奶致中耳炎,洗澡时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防止进水。若发现孩子对突发巨响无惊跳反射、3个月后仍不会寻找声源,须立即复查听力学检查。日常可适当播放节奏鲜明的儿歌刺激听觉发育,但音量不宜超过60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