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婴儿食物过敏可通过回避过敏原、皮肤护理、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食物过敏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可能表现为皮肤红疹、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烦躁哭闹等症状。
立即停止喂养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大豆、小麦、坚果等。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避免摄入致敏食物。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食物回避试验。
若出现湿疹或荨麻疹,可用温水清洁皮肤并轻拍干燥,避免搔抓。选择无香料、低敏的婴儿润肤霜如凡士林婴儿修护晶冻,每日涂抹多次。穿着纯棉透气衣物,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减少汗液刺激。
对于瘙痒明显的过敏反应,可遵医嘱使用婴儿适用的抗组胺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这些药物能缓解组胺引起的皮肤症状,但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家长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中重度皮肤炎症时,医生可能开具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使用时需薄涂于患处,每日不超过两次,连续使用不超过一周。家长应注意观察皮肤变化,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皮肤萎缩。
若出现面部肿胀、呼吸困难、持续呕吐或精神萎靡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急诊处理。医生可能采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静脉输液等急救措施。反复过敏的婴儿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日常护理中,家长引入新食物时应每次只添加一种,观察3-5天无反应后再尝试下一种。加工食品需仔细查看成分表,避免隐藏过敏原。保持婴儿生活环境卫生,定期清洗寝具和玩具。随着免疫系统发育,部分食物过敏可能自然缓解,但牛奶、坚果等过敏可能持续较久,需定期随访评估。哺乳期母亲保持均衡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婴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