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球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下小血管破裂导致的眼表出血,通常表现为眼白部分出现鲜红色斑块。球结膜下出血可能与外伤、剧烈咳嗽、高血压、结膜炎症、血液疾病等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可自行吸收,无须特殊治疗。
球结膜下出血的直接原因是结膜下微小血管的破裂,由于结膜组织疏松,血液容易在结膜下扩散形成片状出血。轻微的外伤如揉眼过度、眼部受到碰撞是常见诱因,高血压患者可能因血管脆性增加而更容易发生。部分患者会在用力打喷嚏、剧烈呕吐或搬运重物后出现,这与胸腔压力骤增导致头颈部静脉回流受阻有关。眼部手术后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球结膜下出血,通常1-2周内逐渐消退。
病理性因素包括急性结膜炎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若出血反复发作或伴有视力模糊、眼痛等症状,需警惕巩膜炎、眼部肿瘤等疾病。老年人突发球结膜下出血需监测血压,排除心血管疾病隐患。
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出血初期可冷敷减轻充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控制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围。若出血面积较大或持续不消退,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胶囊等活血化瘀药物,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抗生素治疗。日常注意用眼卫生,佩戴防护镜避免外伤,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