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颈椎病的康复训练可通过颈部肌肉锻炼、姿势调整、物理治疗、中医推拿、牵引治疗等方式进行。颈椎病通常由长期劳损、椎间盘退变、颈椎结构异常、外伤、炎症等因素引起。
通过颈部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如用双手托住下巴做低头对抗动作,或用手抵住前额做仰头对抗动作。每次维持5秒,重复10次。肌肉强化有助于稳定颈椎结构,减轻椎间盘压力。训练时需避免快速扭转或过度后仰,防止加重神经压迫。
保持坐姿时腰部挺直,屏幕与眼睛平齐,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设备。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避免过高导致颈椎前屈。日常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每30分钟活动颈部。正确的姿势能减少韧带劳损和椎间关节负荷。
采用超短波治疗仪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或使用中频电刺激仪缓解肌肉痉挛。热敷可选用40℃左右的热水袋,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冷敷适用于急性期肿胀,每次不超过10分钟。物理因子治疗能改善组织代谢,减轻神经根水肿。
由专业医师实施滚法、揉法等手法松解颈肩部肌肉粘连,重点刺激风池穴、肩井穴。推拿可调节颈部生物力学平衡,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禁用暴力手法。治疗频率建议每周2次,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使用颈椎牵引器产生3-5公斤的轴向拉力,每日1次,每次15分钟。牵引能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的压迫。需注意牵引角度保持15°前屈位,出现头晕或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严重骨质疏松者不宜牵引。
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二次损伤。建议配合游泳、羽毛球等全身性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睡眠时选择乳胶枕保持颈椎生理曲度,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若出现上肢麻木或行走不稳,应及时进行磁共振检查。所有训练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分型选择个体化方案,神经根型可侧重牵引,脊髓型则需谨慎选择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