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孩子发烧持续不退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中暑、川崎病、白血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监测体温变化,观察伴随症状,并尽快就医明确病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如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侵袭后,机体通过升高体温抑制病原体繁殖。可表现为咽痛、咳嗽、腹泻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家长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起持续性低热,通常伴有乏力、关节疼痛。需完善抗核抗体等检查,必要时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调节剂。家长应记录发热规律及伴随表现,避免剧烈运动。
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可能导致中枢性发热,常见于夏季户外活动后,伴随皮肤干燥、意识模糊。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温水擦拭腋窝等部位,严重时静脉补液。家长需避免儿童在烈日下长时间暴露。
该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5天以上高热,伴草莓舌、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延误诊治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病变。家长发现类似表现须立即住院检查。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能导致长期不规则发热,常伴随贫血、出血倾向、骨痛等。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采用长春新碱注射液、甲氨蝶呤片等化疗药物。家长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磕碰导致出血。
家长应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发热期间让孩子多饮温水,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物理降温时建议使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若体温超过39℃持续12小时以上,或出现抽搐、嗜睡、皮疹等警示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退热药物使用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混用不同退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