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得了白内障

3856次浏览

王卫 副主任医师

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白内障可通过视力模糊、色觉异常、眩光敏感、单眼复视、晶状体混浊等症状判断。白内障可能与年龄增长、外伤、代谢异常、长期紫外线照射、遗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物模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症状。

1、视力模糊

白内障早期常出现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患者可能感觉眼前有雾状遮挡,尤其在强光下更明显。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光线散射,影响视网膜成像清晰度。若合并近视可能出现短期内屈光度数快速增加。建议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裂隙灯检查,医生可能根据情况推荐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延缓进展的药物。

2、色觉异常

晶状体混浊会导致光线中短波长透过减少,患者可能感觉颜色饱和度降低,蓝色系物体呈现黄褐色调。这种色觉偏差可通过Farnsworth-Munsell色觉测试评估。长期糖尿病患者出现该症状需警惕糖尿病性白内障,需监测血糖并配合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

3、眩光敏感

晶状体不均匀混浊会引起光线散射,患者在夜间面对车灯或白天强光时出现明显畏光、光晕现象。驾驶时可能因突然眩光导致判断力下降。可通过对比敏感度检测评估,日常建议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医生可能开具卡林优滴眼液缓解症状。

4、单眼复视

晶状体局部混浊可能导致单眼视物重影,与双眼视轴异常引起的复视不同,遮盖健眼后症状仍存在。常见于皮质性白内障初期,核性白内障晚期也可能因屈光指数改变引发。需通过散瞳检查明确混浊部位,必要时使用氨碘肽滴眼液改善晶状体代谢。

5、晶状体混浊

裂隙灯检查可见晶状体呈现白色、棕色或琥珀色混浊,根据部位可分为核性、皮质性和后囊下型。核性白内障可能导致暂时性近视度数增加,后囊下型对视力影响更显著。超声乳化术前需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可能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眼科检查,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饮食可适量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补充叶黄素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若矫正视力低于0.5或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手术治疗。